你相信這個信念嗎?
楊漢章
2023-10-03發佈
# 心理諮詢
# 心理諮商
# 心理治療
Ellis在[理性生活]裡引用了哲學家萊興巴赫的話,強調自我接納的重要性。那句話是這麼說的: "你生活在一個充滿可能性與機率的世界,而你單單因為自己存在(並非因為自己比其他人更優秀)就能自我接納,否則將無法把生活中的焦慮和敵意降到最低。"
快速跳轉目錄
你相信這個信念嗎?
正因為我存在我活著於是我喜歡自己(接納自己)
無條件自我接納
Ellis在[理性生活]裡引用了哲學家萊興巴赫的話,強調自我接納的重要性。那句話是這麼說的: "你生活在一個充滿可能性與機率的世界,而你單單因為自己存在(並非因為自己比其他人更優秀)就能自我接納,否則將無法把生活中的焦慮和敵意降到最低。"
而什麼是自我接納呢?相信和持續告訴自己"正因為我存在,我活著,於是我喜歡自己(接納自己)"。而不是用自我的外在表現或成就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,因為這是有條件的自我接納。
自我接納的重要性不只在實務上顯示出效果,也在研究上得到支持。Davies(2006)研究發現無條件自我接納與big five的神經質具有顯著負相關。可以說: 越無法無條件自我接納的人,神經質程度越高,或是神經質程度越高的人,越難無條件自我接納。
有項有趣的實驗,顯示無條件自我接納程度高低會影響接受他人回饋的經驗。Popov等人(2016)利用大學課程設計了一項實驗,在排除心理系學生後(因為心理系學生對接受實驗太熟悉了),告訴學生們說學校正在促進一項關於演講的計畫需要請學生們幫忙,研究者給予關於公開演講的技巧,並請學生進行一分鐘的短講,短講後請學生離開教室等待評審給予演講的回饋。評審會平均的給予相同數量的正向回饋、負向回饋與中性回饋,所有的回饋會密封在信封裡由受試者觀看。在前後都請受試者填寫相關問卷。
他們發現對於低無條件自我接納的受試者,在面對評審的回饋時,無論她同意或不同意評審的回饋,比較容易感覺焦慮和憂鬱。當一個人對自己較無法做到無條件自我接納,即使他接受到評審給的正向回饋,仍然會感覺到焦慮。
較能無條件自我接納的學生,即使面對來自評審的負向回饋,焦慮和憂鬱分數都較低。
無條件自我接納是可以學習與訓練的,不少心理治療最後走到的地方都是自我接納,接納發生在身上的事情的事實、接納自己有正常的情緒反應、接納自己有慾望、接納自己有不理性不成熟的部分,接納自己是個有限制的人類。
Davies, M. F. (2006). Irrational beliefs and unconditional self-acceptance. I. Correlational evidence linking two key features of REBT. Journal of Rational-Emotive and Cognitive-Behavior Therapy, 24, 113-124. Popov, S., Radanović, J., & Biro, M. (2016). Unconditional self-accepta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ego-provoking experimental context. Suvremena psihologija, 19(1), 71-79.